第1017章
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贾环伸手接过弓,道:“谢谢珩大哥。”这会儿,薛蟠因为月底最后一天从五城兵马司回来,正在一张酒桌上与贾族子弟吹嘘的舞马长,这时,摇着一颗大脑袋,举着酒盅,笑呵呵说道:“珩表兄,我敬你一杯。”贾政皱了皱眉,说道:“文龙,你刚刚回来,少喝一些,喝的醉醺醺的,成什么样子?”
“姨父,我好不容易出来一遭,敬珩表兄一杯,珩表兄现在都是一等伯,我心里高兴。
“薛蟠许是吃多了酒,此刻说话没有太多顾忌,脸盘上笑呵呵。
贾珩举起酒盅,说道:“文龙,我与你喝一杯,等会儿早些回去歇息,省的姨妈担心。”薛蟠连忙举起酒盅,敬着贾珩一杯。另外一边儿,天香楼,二楼—楼阁之中,珠翠辉丽,钗裙环袄,花团锦簇,锦绣盈眸。
贾母与秦可卿围着一张桌子居中而坐,下方坐着凤纨、邢王二夫人,薛姨妈,钗黛、四、云岫、二尤等一众金钗以及各人的丫鬟。
凤姐笑了笑,也不知是不是因为这两天的奖励,花信少妇眉梢眼角溢着妩媚气韵,玉容明
动人,说道:“老祖宗,现在族里真是人才辈出,我瞧着廊下的芸儿都出息了,看着都是七品的武官了。”贾芸现在是京营之中的百户官儿,相比原著中还需要走贾琏的门路求个园子里种树的活计,无疑是出人头地。
贾母笑了笑,说道:“珩哥儿一个人带着全族都好了。”这就是一人之力荫及一族,不仅是贾政升了四品,就连族中的子弟也都纷纷从军有了前程。
而贾母笑了笑,苍老目光微微失神,心头同样在想着宝玉,进学试都没有通过,反而让琮儿拔了头筹。
宝玉从小没吃过什么苦,也不能从军,如实在不行,等宝玉大一些,让珩哥儿想想法子,给他捐个官儿也就是了。
王夫人手中紧紧捏着佛珠,面无表情,好似周围的热闹与自己无关。下方坐着的元,丰润白腻的脸蛋儿见着失神,分明也想到了自家弟弟宝玉。
就在这时一个嬷嬷上来,笑道:“老太太,太太,珩大,珩大爷在下面给宝二爷他们赠了东西。”此言一出,天香楼众人都是好奇地看向那嬷嬷,目带期待。
无他,一来贾珩赏着东西,有些稀奇,二来贾珩在祭祖庆贺封爵之时的赠物可能有着几分别的意味。
那嬷嬷笑道:“送了琮哥儿一块儿玉佩还有一些笔墨纸砚、书籍什么的,同给了兰哥儿一套笔墨纸砚,给环哥儿一张弓,说是让环哥儿好好练箭术,以后好从军呢。”贾母闻言,笑了笑道:“琮哥儿进了学也是应该的,兰哥儿年纪小,环哥儿子淘了一些,给了宝玉什么?”嬷嬷笑道:“勉励了几句,别的倒没说什么。”贾母:“………”不是,什么都没给,你笑什么?还有刚刚提着宝玉做什么?王夫人捏了捏佛珠,面
变幻,只觉吃了苍蝇一样。
成心的吧?都给了东西,惟独不给宝玉?
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*
第六百六十六章如事不可为,可谋藩司之任……
宁国府贾珩倒没有想到引起天香楼的贾母以及王夫人心里的不舒服。
主要是,贾珩还真不知道送宝玉什么,送笔墨纸砚,宝玉什么时候缺过笔墨纸砚?可以说荣国府中什么好的都紧着给宝玉。
正是盛夏炎炎,如说天热之时,送一把折扇?宝玉不定又拿给谁撕着玩。送胭脂盒,这不是侮辱人吗?
因此就简单勉励几句,别的就没有送着。
但以贾珩如今之身份和地位,一举一动见着深意,容易被人做着阅读理解。
如是人人都有,惟独宝玉没有,遇上那种凡事喜多想一层的,就开始泛起嘀咕。是不是贾珩对宝玉有着一些看法?毕竟曾经训斥宝玉为缸中米虫。
而就连贾政,此刻看着宝玉的目光已经不善起来,心头升起一股怒气,这个不成器的畜生。
其实,还有一些别的缘故,贾政见着贾族一些年轻子弟如贾芸、贾芳、贾菱等人都成了器,而宝玉仍是不见任何长进,为人父母,心底难免有些焦急。
贾珩正举着茶盅,抿了一口,瞥见贾政脸晦,目中冷意涌动,心思电转,就已明白缘故,看向脸
苍白的宝玉,轻声说道:“宝玉,我有一副字要写给你。”说着,转头吩咐着小厮,准备笔墨纸砚。不多时,小厮就取来笔墨纸砚。
着贾政诧异目光注视下,贾珩笑了笑,解释道:“宝玉在府中什么都不缺,我就写首诗送给宝玉。”此言一出,贾政心头大喜,这可比刚才的笔墨纸砚、玉佩可要讲究许多,更见几分郑重期许之意。
急声问道:“珩哥儿要给这孽……孽障写着诗?”终究因是祭祖的好子,到嘴的孽畜改成了孽障。
“嗯。
“待摊开宣纸,贾珩提笔书写,只见清隽的行书在条幅宣纸之上行云水一般清晰现出字迹。
“江河注,难挽东波逝。羲和
奔驰,难回鲁
戈。终
但
食,冉冉岁月过。此后悔失时,荒耋无如何。浮游水上萍,奄忽霜馀莎。勉旃复勉旃,慎无悲嗟跎。”这是一首劝学诗,是清代诗人朱经写的一首《惜
》,大意是劝人惜时用功,虽无颜真卿“黑发不知勤学早,白首方悔读书迟“那般经典,为人津津乐道。
但幸在新颖,格律工整,意味隽永,众人都未读过,以为专门为宝玉所写。
贾珩放下笔,待字迹晾干,目光温和地看向宝玉,劝道:“宝玉以后要好好读书才是,不负你父母还有你姐姐以及族里的期许。”宝玉闻言,虽觉得贾珩的话不大中听,在贾政的目光
视下,不敢怠慢,低声应道:“多谢珩大哥赠诗。”贾珩转头看向贾政,说道:“政老爷,对宝玉也不要太过苛责了,比之以往,宝玉也是大有长进了。”宝玉比之原著,因为种种缘故,的的确确是前往学堂读书了。
贾政点了点头,见宝玉得了贾珩一首好诗,心头已是喜不自,说道:“子钰,你现在回了京,平常也多教导着他才是。”贾珩轻声说道:“政老爷放心,我对宝玉上心着呢。
“说完,贾珩开始接受着贾族子弟的敬酒。
天香楼,二楼听着宝玉什么都没有得,贾母不由叹了一口气。
凤姐在一旁笑了笑,开解说道:“老祖宗,宝玉现在是什么都不缺,就缺珩兄弟的勉励和提点,现在不是正好。”薛姨妈也笑道:“可不是?等宝玉年纪大上一些,就能进学科举。”经过两人出言开解,贾母心头轻快许多,笑了笑说道:“凤丫头说的是,宝玉他从来是不缺那些,我刚才是在想,宝玉这次没有进学,珩哥儿不定对他失望了。”是了,宝玉什么没有,什么笔墨纸砚、什么玉佩,家里什么时候短过这些?
珩哥儿肯定知道这一点儿,索也不送着,只是勉励几句,反而勉励几句,更见亲近,这是不把宝玉当外人。
元在下首坐着,柳叶细眉之下,晶莹美眸闪了闪,捏着一方手帕。
从里到外都是贾珩形状的丽人,自然不会觉得贾珩是在针对自家弟弟,而是觉得另有深意。
宝钗在不远处坐着,秀眉凝了凝,水润泛光的杏眸闪了闪,将众人神收入眼底,伸手端起小几上的茶盅,轻轻抿了一口。
就在这时,忽而听着从木质楼梯处传来“蹬蹬“的声音,又一个嬷嬷上了楼梯,说道:“老太太,珩大爷给宝二爷写了一首诗。”
“写了一首诗?”贾母闻言,诧异了下,惊讶说道。
原本正在小声说这话的探与黛玉两人,对视一眼,两双明亮如星辰的眸子目光粲然,颇为意外。
探好奇说道:“珩哥哥许久没写着诗了?也不知这次写着什么诗?”黛玉星眸闪了闪,心头同样也有一些好奇。
湘云甜甜笑道:“珩哥哥忙着外面的事儿,除了写话本,好像许久是没有写着诗了。”就连秦可卿原本在一旁坐着,闻言,柳叶细眉之下,那双乌珠盼的美眸中见着几分惊讶之
,夫君写了一首诗?
秦可卿虽不像寻常文青少女对诗词有着痴之态,但这会儿也有些新奇。
凤姐见着众人兴趣,凤眸骨碌碌转了转,笑道:“平儿,你下去看看,赶紧抄上来,让大伙看看是什么诗?”平儿连忙应了一声,然后下了楼梯,去拿着贾珩写的那首诗去了。不多时,就将抄录的诗递送上来,天香楼中众人纷纷传阅着。
黛玉凝神看着其上的字迹,阅览而罢,着湘云的目光,轻笑说道:“这是一首劝学诗,劝着宝二哥读书呢,情真切切,言语谆谆。”如同“一畦
韭绿,十里桃花香,盛世无饥馁,何须耕织忙”,黛玉也是能写应制诗的。而明清之诗一般没有唐诗那种大开大合,瑰丽
漫,但多清丽
俗,工于巧思。
其实在文学批评者眼中,除唐诗之外,余诗颇具匠气,因为灿若繁星的唐人已将各种风格与意境的好诗写尽。
正如王国维所言,一代有一代之文学,楚之,汉之赋,六代之骈语,宋之词,元之曲,明清……
一言以蔽之,合格的品诗,但离传世名篇的程度还有一些距离,但这恰恰是平常生活中地联诗的水平,动辄抛出一首传世名篇,只会让人觉得突兀。
湘云、探、宝钗传阅着诗抄,轻声议着,最终兜兜转转落在了在王夫人下首坐着的元
手里。
身着淡黄底刺绣着牡丹花蕊的裙裳,如云秀发上
着一
金翅凤头钗的玉人,柔软玉手轻轻展开卷轴,联娟修眉下,那张丰
雪腻的脸蛋儿见着恬然与欣喜之态,肌肤莹白粉腻,一掐好似能出水一般。
嗯,丰绮丽,雍美华
的玉人,一颦一笑,已有几分元妃省亲,一观诸金钗才学的既视
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