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章芦花鞋
如果出现文字缺失,格式混乱请取消转码/退出阅读模式
青铜问葵花:“你同意吗?”葵花看看爸爸、妈妈,最后看着。
说:“我看呀,这是好主意呢。”葵花便朝青铜点点头。
青铜说:“说话可要算数!”
“算数!”妈妈说:“我们在旁边看着,你们两个,谁也不得耍赖!”青铜还是不放心,伸出手去与葵花拉了拉钩。
说:“拉钩上吊,一万年不变。”葵花转过头来,朝
一笑:“拉钩上吊,一万年不变。”爸爸妈妈一起说:“拉钩上吊,一万年不变。”青铜将瓦罐口朝下晃了晃,意思是:“这里头空空的,什么也没有。”然后,他将左手张开,走到每个人的面前,让他们仔细地看着:这手掌只是一红一绿两颗银杏。
所有的人,都一一地点了点头:看到了,看到了,一红一绿两颗银杏。
青铜合上手掌,将手放进瓦罐,过了一会儿,将手从瓦罐里拿了出来,捂住瓦罐口,放在耳边用力摇动起来——谁都清晰地听到了两颗银杏在瓦罐里跳动的声音。
青铜停止了对瓦罐的摇动,将它放在桌子上,示意葵花先去摸。
葵花不知道先摸好还是后摸好,转头望着。
说:“田埂上,拔茅针,后拔老,先拔
。葵花小,当然葵花先来。”葵花走向瓦罐,将小手伸进瓦罐里。两颗银杏躺在黑暗里,她一时竟不知道究竟抓哪一颗好了。犹豫了好一阵,才决定抓住一颗。
青铜向爸爸妈妈和葵花说:“不准反悔!”
说:“不准反悔!”爸爸妈妈说:“不准反悔!”葵花也小声说了一句:“不准反悔!”声音颤颤抖抖的。她抓银杏的手,像一只怕出窠的鸟,慢慢地出了瓦罐。她的手攥成拳头状,竟一时不敢张开。
说:“张开啊。”爸爸说:“张开啊。”妈妈说:“张开看看吧。”葵花闭起双眼,将手慢慢张开了…
大人们说:“我们已经看到了。”葵花睁眼一看:一颗红的银杏,正安静地躺在她汗津津的掌心里。
青铜将手伸进瓦罐,摸了一阵,将手拿出瓦罐,然后将手张开:掌心里,是一颗绿*的银杏。
他笑了。
、爸爸、妈妈都望着他。
他还在笑,但已含了眼泪。他永远也不会说出这里头的秘密的。
葵花是一个胆小的女孩,无论是上学,还是放学回家,总有点儿害怕。因为家离学校有很长一段路,中间还要经过一片荒地。本来是有几个同路的孩子的,但她与大麦地村的孩子们还没有悉,大麦地村的孩子们也还觉得,她不是大麦地村的,她与大麦地人不大一样,因此,总有那么一点儿隔膜。
小小人儿,她独自一人上学去,、爸爸、妈妈也都不太放心。
青铜早想好了,他送,他接。
大麦地有历史以来,大概就从来没有过这样的情景:一个小女孩每天都骑着牛上学,还有一个小哥哥一路护送着。每天早上,他们准时出发,放学时,青铜和牛就会准时出现在学校门口。早晨,一路上,葵花在牛背上背诵课文,到了学校,就已背得滚瓜烂了。放学回家的路上,葵花就在心里做那些数学题,回到家,不一会儿就能完成家庭作业。每回,青铜把葵花送到学校后,葵花都是跑进校园后,又很快再跑出来:“哥哥,放学了,我等你。”她就生怕青铜将她忘了。青铜怎能把她忘了呢?也有一两回,青铜因为爸爸
牛
晚了,迟了一些时候,等赶到学校时,葵花就已经坐在校门口掉眼泪了。
下雨天,路上的泥土成了油滑油滑的泥糊,许多孩子从家里走到学校时,鞋上已尽是烂泥,还有摔倒的,一身泥迹斑斑。但,葵花却浑身上下,都是干干净净的。女孩们羡慕得都有点儿嫉妒了。
青铜一定要接送葵花的另一个原因是为了防止嘎鱼欺侮葵花。
嘎鱼与青铜一样大,也没上学。不是没有钱上学,而是不肯好好念书。一连三年留级,还是倒数第一名。他爸爸见他写不出几个字来,就将他绑在树上揍他:“你学得的东西都哪里去了?!”他回答道:“都又还给老师了!”不好好念书倒也罢了,他还在学校闹事、闯祸。今天跟这个打架,明天跟那个打架,今天打了教室的玻璃,明天把刚栽下去的小树苗
断了。学校找到他爸爸:“你家嘎鱼,是你们主动领回去呢?还是由学校来开除?”他爸爸想了想:“我们不上了!”从此嘎鱼一年四季就游
在了大麦地村。
葵花上学、放学的路上,嘎鱼会赶着他的鸭群随时出现。他常将他的那群鸭密密麻麻地堵在路上。那群鸭在前头慢地走着。嘎鱼不时回过头来,不怀好意地看一眼青铜和葵花。他好像一直在寻找空子——青铜不在的空子。然而,一个学期都快过去了,也没有找到这个空子。
青铜发誓,绝不给嘎鱼这个机会。
嘎鱼似乎有点儿害怕青铜。青铜在,他也就只能这样了,心里很不痛快,抑得很。于是,他就折腾他的鸭群。他把它们赶得到处
跑,不时地,会有一只鸭挨了泥块,就会拍着翅膀,嘎嘎地惊叫。
青铜和葵花不理他,依然走他们的路。
青铜的家像一辆马车。一辆破旧的马车。在过去的许多年里,它在坎坷不平的路上,风里雨里地向前滚动着。车轴缺油,轮子破损,各个环节都显得有点松弛,咯吱咯吱地转动着,样子很吃力。但,它还是一路向前了,倒也没有耽误路程。
自从这辆马车上多了葵花,它就显得更加沉重了。